原标题: Teens, Social Media and Technology 2024 YouTube, TikTok, Instagram and Snapchat remainwidely used among U.S. teens; some say they’re on these sites almost constantly
全文约1610字,阅读大约需5分钟,报告原文全文可通过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提要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24年9月至10月期间对13至17岁的美国青少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并拥有智能手机,近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几乎经常上网。
在本次调查中,YouTube在美国青少年使用的在线平台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有90%的青少年使用该网站,这一比例低于2022年的95%。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也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使用,约六成的受访者使用TikTok和Instagram,55%的受访者使用Snapchat。
Facebook和X的使用在过去十年急剧下降,如今,32%的青少年使用Facebook,这比2014- 2015年的71%有所下降,尽管近年来使用该网站的青少年比例保持稳定。17%的青少年表示他们使用X(以前的Twitter),这一比例约为十年前的一半(33%),低于2022年的23%。
大约四分之一(23%)的青少年表示他们使用WhatsApp,比2022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14%的青少年使用Reddit,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稳定。
一、美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频率
关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争论通常集中在青少年在这些平台上花了多少时间。随着立法者探索潜在的法规,我们的2023年调查发现,大多数美国人支持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限制。
目前的调查询问了青少年使用五个平台的频率:YouTube、TikTok、Instagram、Snapchat和Facebook。总体而言,73%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每天都会访问YouTube,这使得YouTube成为本次调查询问的最广泛使用和访问的平台。这一比例包括15%表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手机”的人。
在这五个平台中,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几乎经常使用其中至少一个网站。大约六成的人每天都会访问TikTok,其中16%的人几乎一直在上网。大约一半的青少年说他们每天都上Instagram或Snapchat,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说他们几乎经常上这两个平台。声称自己几乎经常使用Instagram的青少年比例略有上升,从2023年的8%上升到今天的12%。每天使用Facebook的青少年相对较少(20%)。
二、社交媒体使用的内部差异
虽然许多青少年使用网络平台,但使用情况因性别、种族和民族、年龄和家庭收入而异。
女孩比男孩更广泛地使用Instagram和TikTok。例如,66%的女孩说她们使用TikTok,而男孩的这一比例为59%。Instagram的使用情况也类似(66%对56%)。另一方面,男孩比女孩更有可能使用YouTube(93%对87%)。
另外,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比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使用调查所询问的每一个平台。值得注意的是,15至17岁的青少年比13至14岁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使用Instagram(72%对43%)或Snapchat(63%对44%)。在YouTube等平台上,差异就不大,年龄较大(92%)和年龄较小(87%)的青少年使用YouTube。
正如之前的研究一样,Facebook在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中仍然更常用。例如,在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的家庭中,45%的青少年说他们使用Facebook。家庭年收入在3万至74999美元之间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降至35%,家庭收入在75000美元或以上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降至29%。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比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说他们使用TikTok(73%对59%)。
三、美国青少年的上网频率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还涉及到青少年群体的上网时间,近一半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几乎经常上网,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24%。这一比例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稳定。
现在的青少年上网的方式并不单一,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家里拥有或可以使用智能手机(95%)、台式或笔记本电脑(88%)、游戏机(83%)或平板电脑(70%)。总体而言,智能手机、电脑和游戏机的所有权在过去几年保持稳定。但拥有平板电脑的青少年比例已从2023年的65%上升到今天的70%。

文字翻译 | 王琦
指导老师 | 吴曼丽
编辑 | 王琦
审阅 | 吴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系教育部首批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INCS)、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基础,汇聚学校新闻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优势学科,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国家传播战略问题,支撑人文社科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