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纪录片《大河之洲》,在党的二十大、2023年春节、2023年黄河文化论坛、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澳大利亚天和电视台、CGTN、凤凰卫视、CCTV-9、CCTV-2等海内外多家电视台、频道播出,国际版于2023年10月28日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
该部纪录片先后斩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第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等重要奖项,成为新时代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的优秀报道作品之一。
(编者注:2024年5月,《大河之洲》国际版获第45届泰利奖电视(单片)自然类金奖、电视(技术)摄影类金奖和电视(单片)纪录片短片类银奖。)
本文以《大河之洲》为例,旨在探讨我国同类题材报道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如何运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生态故事、黄河故事,展现出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国家形象。并从叙事主题、叙事技巧、叙事空间等角度总结和归纳其国际化表达的路径,以及其以生态为底色的国际化表达赋予报道强大的传播力,体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中国性”与“世界性”交融的新转向。
◆◆ 中国故事生态主题的挖掘 ◆◆
(一)独特题材承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黄河三角洲作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和自然禀赋,是中国国际传播的一张名片。
在世界六大三角洲地区中,唯有黄河三角洲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博弈中实现平衡,并且不断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黄河三角洲湿地拥有世界独有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度的植被覆盖率及珍稀鸟类资源,这些成就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独特的题材优势,这一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化的视听语言叙事风格,生动讲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黄河故事,向世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以纪录片为载体参与中国叙事体系构建
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声音能不能传播好,对其传播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介质的选择尤为重要。作为“生存之境”的现实映射,纪录片在传达社会风貌、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生态纪录片是新时代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载体,生态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子集。
生态纪录片在讲好中国生态故事的同时,也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为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影像依据,是形塑与建构国家形象的视听话语媒介。
近十年来,我国生态纪录片的热点之一在于发掘中国故事的生态化主题。生态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等诸多范畴,生态纪录片聚焦于生物与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生物的反哺,在价值层面凸显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大河之洲》便是将多种生态内涵融合于一体,在“生态整体主义”内核的统领下,聚焦黄河三角洲,从河口湿地、物种多样性、开放交流等多重角度拓展开来,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动人故事,探索这片广阔、原始而又现代的地域之上生灵万物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深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自然叙事框架。
《大河之洲》场景选择的典型性与故事设置的时代性,兼顾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挖掘,同时也极具国际传播优势,有助于建构绿色、原真、和谐共生的国家形象。
◆◆《大河之洲》国际化表达路径 ◆◆
(一)普适化主题实现国际共情
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求知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艺术与美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生态题材纪录片蕴含着“人类具有同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的主题,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可以较低的文化折扣收获较高的国际共情。
人类对自然与生灵的爱不分国界,《大河之洲》以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资源作为表现主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传播力,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可以影像为媒,将情感对象化地投射至黄河三角洲多样化的生物与壮丽景色之中,由此建立具有国际化表达特点的共情传播方式。
除了以自然和生物为纽带连接国内外观众之外,《大河之洲》的生态文明主题也高度契合国际社会关切。当下,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化问题,且全球生态治理存在“集体行动困境”,整体性与复杂性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国际社会纷纷探寻全球环境治理的方案。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大河之洲》创新性地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黄河流域的壮美答卷,通过多元视角和多种手法向受众诉说黄河入海口的独一无二以及蕴含其间的生态文明智慧。
(二)“拟人化+故事化”叙事引发共鸣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记录当下的真实,更在于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叙述揭示真实、引发共鸣,帮助观众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吸收。
《大河之洲》的故事化叙事,首先体现在主题与视角的选取上。第一集《生灵》以黄河三角洲的珍稀濒危鸟类、底栖生物为主角,用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讲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和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的生存故事;第二集《家园》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守护人与天地生灵共同栖息的家园所做的努力与牺牲;第三集《和合》讲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人们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东方白鹳育雏
在《生灵》一集中,故事化叙事与拟人化叙事结合,将生物人格化,以人性化叙事呈现四季轮转、寒来暑往中黄河三角洲生命的立体与鲜活。在情节与内容的构成上,《生灵》强化悬念的设计,以紧凑的叙事节奏、悬疑化的背景音乐等方式吸引观众注意,唤起观众期待。
比如落单的黑嘴鸥幼鸟在危机四伏的族内竞争中四处碰壁,它能否与母亲重逢;受伤的独腿丹顶鹤依靠双翼艰难求生,它的命运充满未知……在镜头下,被“人格化”解读的候鸟们褪去了珍稀动物的光环,成为具有喜怒哀乐、生动立体的生命。
“拟人化+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既增强了观众的情感认同,同时也以微观的视角、细腻的故事再现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在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中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传递。
(三)技术赋能强化视听美感
《大河之洲》的国际化表达同样体现在先进的摄制手法与高质量影像的呈现上。
《大河之洲》是我国首部以4K画质呈现黄河三角洲生态面貌的大型纪录片,超高清摄影技术记录下自然界的磅礴伟力,定格生动故事的感人瞬间。《大河之洲》全片以时间与季节为叙事脉络,使用载人机航拍、延时摄影、微距拍摄等多种技术手段,将黄河三角洲这片原生秘境的极致之美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
在摄制团队的镜头之下,不断生长的土地、绵延流淌的长河、遮天蔽日的鸟浪、雪花飘零的湿地、鬼斧神工的潮间带、波澜壮阔的河海交汇等生态景象被定格,集合了壮美、绝美、艳美、精美、凄美等多种视觉感受,打造了一部黄河版的“国家地理”。
(四)大小屏联动助力互动传播
融媒体时代下,纪录片也在新的媒体生态中适应并进化着。受用户移动化、碎片化使用习惯的影响,主动的碎片化传播成为纪录片打破圈层壁垒、顺应媒介融合趋势的一种选择,此种传播趋势也使纪录片的跨屏互动传播成为新常态。
纪录片的跨屏传播是指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从以电视为主转向以互联网和电视作为共同传播渠道的传播变化。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纪录片的跨屏传播拓展了纪录片受众的年龄、层次,使纪录片从远居庙堂之高到走向普罗大众,进一步开拓了下沉市场;从生产创作的层面来看,纪录片的跨屏传播也需在叙事节奏与叙事形态上进行网络化调整,使其相对于传统纪录片更加具备互动性、话题性、分享性等特点,是对纪录片创作模式的新挑战。
《大河之洲》首播前就制定了宣推方案,采取“小屏率先发力,大小屏联动,全网整合推送”的跨屏传播方式,在原片基础上二度创作了《原生秘境》《共同家园》《三角洲之恋》等多条短视频作品,引发多个平台、短视频账号的广泛传播,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首页推荐,国内资深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相关视频获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方账号的发布推介,并被《中国新闻周刊》阿语版Facebook账号刊发。
“优质内容+跨境跨屏”的创新传播方式也使正能量澎湃出大流量,取得了良好的国内外传播效果。《大河之洲》中文版首播一周内全网播放量就超过1.7亿,国际版则于2024年5月获第45届泰利奖电视(单片)自然类金奖、电视(技术)摄影类金奖和电视(单片)纪录片短片类银奖等3项荣誉。
◆◆ 启示与思考:以生态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
(一)小切口体现高站位
长期以来,高站位的纪录片习惯于站在国家与民族角度讲述宏大叙事,难免在国际传播中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进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经历了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的变化,更加关注个体生存境遇与人文关怀,提倡以个体化、平民化、感性化的视角来呈现宏大主题。
渔民王月交捕鱼场景
《大河之洲》聚焦于生活在黄河三角洲的普通百姓及动植物,从小切口入手,讲述了美丽图景背后人们的架构与努力。比如渔民王月交跟随父辈在20世纪90年代从东平湖搬迁到黄河口,30多年间他们见证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迁;为了找到优质的野生大豆苗株育种,农业专家徐化凌十年来穿梭于盐碱滩涂,他和团队意外发现的一株高耐盐野大豆苗株,成了团队和这片盐碱地的希望;为了保护在城市高压电塔上筑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电力工人们绞尽脑汁为它们设计“新家”,人们释放的善意和努力使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急剧增加……
大河之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持续上演。大格局与高站位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视角,而在于内容背后蕴含的大局观和价值观。《大河之洲》以微观而具体的视角生动记录下从生态到经济、文化多层面上黄河三角洲地区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理念的实践,奏响了新时代的“黄河之歌”。
(二) IP与品牌化打造
“借船出海”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主要渠道,为实现真正的“扬帆远航”,需要有具备国际传播特色的本土化品牌与IP的助力。由于黄河三角洲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标杆,黄河是中国对外形象的重要名片和独特标识,培育黄河IP并铸就品牌效应是树立地方与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接下来,创作团队将深入挖掘大河之洲这一主题,全力打造大河之洲IP,综合利用好主流媒体、新兴媒体,通过“大河之洲”的热度讲好自然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
新时代的黄河生态故事需要以跨媒介转换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呈现,山东将以纪录片《大河之洲》及系列短视频作品的“出圈”为契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造相关图书等一系列文化产品,使黄河符号以不同的媒介形式频繁出现在国内外观众视野中,构建立体、良性的黄河符号国际传播体系,向世界推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
(三)价值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跨文化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在国际传播中,通过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辅以恰当的表现方式,将更容易激发不同文化语境中受众的心理共鸣,提升作品的国际传播效力。
◆◆ 结 语 ◆◆
在当今对外传播“走出去”的大战略中,“大河之洲”的生态主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态文明背景下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开掘和拓展机遇。
《大河之洲》在展现中国新时代国家形象以及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成功地为中国纪录片打造精品力作、实现国产纪录片“出海”提供了启示,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以生态为底色的国际表达不失为对外传播的有益尝试。
立足资源优势,让“对外宣传”真正变为“对外传播”,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与思维,革新传播理念,创新叙事技巧与传播途径,以互动、平等、沟通、互利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中外观众对话,方能真正实现以文载道、润物无声,向世界人民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贾海宁: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片人、主任记者,《大河之洲》执行总导演;张宏宇: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5月号,原标题为《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探索——以《大河之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