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父母早在2015年就开始和Facebook打起了这场涉及隐私权的官司。2015年12月,德国法院要求Facebook给女孩父母开通进入他们女儿FaceBook账号的权利,由于他们的女儿尚未成年,给予这对父母权限并不会侵犯到他们女儿的个人隐私。但是Facebook又进行了上诉,他们称,此举会影响到别的FaceBook用户,任何人跟他们的女儿在FaceBook上的信息不应该被公开。
4月24日,这起官司在柏林高级法院结束了一审,在庭审期间,这对父母表示希望从这个社交媒体巨头手中拿到访问Facebook主页的权限。在最终判决前,法官给了双方两个礼拜的时间试图让他们达成庭外和解。
女孩在十四岁的时候开通了Facebook,为了得到父母的许可,她告诉了父母她的FaceBook 账号和密码。然后当女孩过世之后,当她的母亲想尝试登陆她的账号时,却发现他们无权登陆,因为这个女孩的FaceBook已经变成了一个“纪念账号”(Memorial page),当一个账号被“纪念化“(Memorialized)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再登录Ta的账号。
而至今还不清楚是谁给女孩申请了“纪念账号”。
从无主之地到纪念账号
截止到2017年初,Facebook拥有20亿活跃用户,他们分享着照片、视频和一切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信息。FaceBook作为一个载体,记录了数亿人的生活和回忆。然而每天都有FaceBook的用户离去,那些已逝人们的账号也就成了“无主之地”。
2009年,FaceBook推出了“纪念账号”(Memorial page)。去世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向FaceBook申请变更账号状态。逝者的朋友或者家人需要在网上递交申请,最好能提供讣告或者新闻来证明纪念账号的主人已经死亡。
纪念账号跟普通账号类似,人们还是可以在逝者的FaceBook 墙上写下悼唁,他们可以看到去世者以前的照片和状态。建立纪念账号不仅让逝者的朋友有一个可以悼念Ta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逝者不会再出现在”推荐好友“ 和生日提醒中,FaceBook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给逝者的好友带来二次伤害。
当一个普通账号变成纪念账号后,逝者的头像下面会出现“Remembering(悼念)“的标志,逝者的账号无法通过搜索找到,只有逝者生前的好友可以看到Ta的纪念账号。逝者的”生日“时,Ta的好友不会再收到生日提醒。任何人都无法登陆进入纪念账号。FaceBook的发言人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逝者的隐私。
2015年,FaceBook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就像立遗嘱一样,FaceBook的用户也可以在生前决定死后自己FaceBook账号的命运。用户可以在FaceBook中选择在自己死后消除账号。不想消除账号的用户,可以在FaceBook页面General 中找到"Management Account"一栏,展开后找到“Legacy Contact (代理人)”,选定一个代理人,负责管理自己去世以后的FaceBook纪念账号。
代理人可以更改已故者的封面照片、接受好友邀请等进行一些基本操作,但受托者无法真正登录进入逝者的FaceBook账号,也没法看到逝者生前FaceBook中的在任何站内信息。转换成“纪念账号”的那些账户内容仍然可以被其他用户看到,但是没有任何人有权限修改或者编辑其中的内容。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FaceBook用户能够设立代理人,只有18岁以上的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去世后帮助运营纪念账号的代理人。
前文中提到的德国父母和Facebook主要的矛盾所在就是自己的女儿的纪念账号。因为女儿的账号已经被“纪念化“,他们无法登陆纪念账号查看死者生前的聊天记录和信息。逝者的隐私权要不要保护,该如何保护,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FaceBook将人变死
虽然纪念账号让FaceBook解决了已死亡用户的问题,但FaceBook在2016年的时候却闹出来了一件大乌龙。2016年11月11日,FaceBook 不小心将很多活着的用户给“变死”了。
明明人家还没死,但用户的头像上却出现了悼念信息。
很多用户只能在Twitter上说一下“我还没有死”来澄清。随后FaceBook解释称,在“纪念化”一些账号时,FaceBook不慎将其他账户也顺便”弄死“了。随后FaceBook紧急修复了网站,将那些“死亡”的用户“变活”。
其他社交媒体如何处理死亡用户
社交媒体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死亡,活着的时候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大事:毕业、结婚、怀孕、生子。然而死亡这件大事,我们却可能来不及记录在社交媒体上。
作为FaceBook的"子公司",Instagram也采取类似的方式处理逝者的账号。逝者的朋友可以提供相关材料来“纪念化”(memorlized)Ta的账号,或者也可以选择将账号删除。
Twitter 也允许逝者的亲友取消Ta的账号,不过也需要提供一些证明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Twitter,Instagram,还是FaceBook,逝者的社交账号都无法完全进入,不论代理人和逝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科技公司用这样方式来保护逝者的隐私。
新浪微博允许逝者的亲属接管微博账号,同时还会对账户进行保护,防止被盗号。
2016年9月17日,演员乔任梁去世,他的微博也永远停留在了那个时刻。很多粉丝来到他的微博下留言,愿他一路走好。
应对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社交媒体的存在,又给了人们多了一种选择。
社交媒体时代的死亡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也许越来越远,但是社交媒体却让我们十分紧密。你知道Ta的人人、微博、Instagram,知道Ta今天去哪里吃饭,到哪里喝咖啡,但当有一天Ta出意外时,也许是通过他头像下“缅怀”标志,你才知道Ta已经离开人世。
我们是不是都曾想过,有一天如果我死了,会不会有人替我流泪,会不会有人暗自伤心,除了我的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会有多少人知道我已经离开人世?
有了社交网络,这样的疑问将不再存在。我们的朋友们在社交媒体上悼念我们,点亮一盏盏小蜡烛。我们留在网络上的所有东西,也许将会永存,我已经死亡,但“我”可能依然活在网络世界当中。
数十年后,如果社交网络仍存在,我的后代看到我的FaceBook和Instagram,这些”网络遗产“为他们还原了一个真正的我。他们知道我爱吃哪家餐馆,去过哪些地方,了解到我也曾为paper和作业而头疼,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但是社交媒体为他们描述出了我生活的细枝末节。
这样的”网络遗产“比起物质遗产,更加鲜活。毛主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以前我们为逝者追悼会,纪念Ta;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看逝者的生活点点滴滴,缅怀他们。社交媒体时代让每个逝者的死亡都比鸿毛“重一点”。
Source: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4451174/Parents-sue-Facebook-access-dead-daughter-s-account.html
http://time.com/3706807/facebook-death-legacy/
http://www.nytimes.com/2011/01/09/magazine/09Immortality-t.html?pagewanted=all
http://www.newsweek.com/facebook-legacy-death-306344
http://mashable.com/2013/02/13/facebook-after-death/#XE_tTJOFR8qU
最近热门话题